宗亲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申请登陆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寻根 宗亲
宗亲论坛 菜单 生活 查看内容

宗亲群:建•管•活

2019-9-5 17:07| 发布者: 宗亲论谈| 查看: 250| 评论: 0|原作者: 宗亲论谈

摘要: 宗亲群:建•管•活本文“宗亲”,专指“同姓不同宗和同宗不同姓的人群”。 尽管QQ群功能强大,有相册、文件、多管理员、可容2000人等独特功能,可悲的是——微信群用户已经独占鳌头。尽管这很不正常, ...
宗亲群:建•管•活
本文“宗亲”,专指“同姓不同宗和同宗不同姓的人群”。

尽管QQ群功能强大,有相册、文件、多管理员、可容2000人等独特功能,可悲的是——微信群用户已经独占鳌头。尽管这很不正常,但却迎合了多数人的习性。
本文“群”,专指“宗亲机构建的微信群”。
【1 建群】
从法律上讲,谁都可以建宗亲群。从宗亲事务上讲,不宜谁都建群。很多宗亲机构忽视了建群。当下宗亲交流,最流行的方式莫过于微信,年青人大多都在微信群中。从本质上讲,所有的家族事务,都是为了年青人更好地发展。让年青人参与家族事务,群,是最好的沟通平台。所以,重视宗亲群建设,是宗亲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。在宗亲机构班子内,一定要有“微信熟练者”或者有“微信代言人”。

[1.1]整体设计原则。如果宗亲群很混乱,主要原因是“宗亲机构职能缺位”,没人管宗亲群的事,或者是不愿意管事,或者是管不了事。在建群的问题上,要有“通盘考虑”,这就是“整体设计原则”。通常,建群以“功能”为取向,不妨设计如下:
[1.1.1]决策群。把宗亲机构负责人拉到一个群里,议事方便。虽然宗亲机构开大会不多,但需要沟通的小事却不少,因此没必要“逢事面议”。见面议事,有好处,能把话说透。但也有难处,一是人难全到,二是涉及吃饭。吃饭若是AA制或者某位做东,那行;若是花“公共钱”,则容易出现“说道”。
[1.1.2]管理群。把所有群主和管理员拉到一个群里,布置各群任务,明确管群原则。这是一个大团队,很重要的团队,是代表宗亲机构做事的,也是向宗亲负责人传递广大宗亲意见的桥梁。这个团队的实际作用,甚至比“决策群”还要大。
[1.1.3]专类群。整合智力资源。如,修谱群、家史群、医药群、律师群……等等,目的是为了以后家族事务的开展,提供捷径和减少重复劳动。专类群很多,视家族事务需要而定,可以是长期群也可以是短期群。再有,专类群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拉入外姓人员。
[1.1.4]综合群。不分男女老少,不分祖地哪里,只要是宗亲,均可加入。综合群的主要功能,一是促进各地宗亲相互认识交流;二是集中发布信息,主要是家族文化信息。综合群是传承家族文化的主要平台。
[1.1.5]娱乐群。把有共同爱好或嗜好的人,集在一起,以便从中发现人才。比如建唱歌群,为以后大型家族活动文艺表演物色人选。还可以建“红包接龙群”,一是防止“玩大的”,二是透视“赌品”,三是适时劝诫。
[1.1.6]爱心群。保护有爱心的人。各群常有水滴筹之类的宗亲求助。通常有这种情况:出钱的事,总是这么一批人出,也总是那么一批人向来不出。其实这与个人的收入多少,没关系。建爱心群就是要保护爱心人士,不能“鞭打快牛”,同时向“扣门”宗亲暗示“人以类聚”。关于宗亲救助原则,本公众号另有专文,请前翻。
[1.1.7]分享群。总有一些宗亲愿意分享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如拼多多、小程序……等等,虽然不是违法的和低级的内容,但没有积极意义,搞得大家很烦。在没到“移出”的程度时,把这些人拉入“分享群”,以减少对大家的打扰,当然也有让其“自省”的意思。

[1.2]分级设计原则。两种设计方法,一是按行政区划设计,叫“同地群”;二是按祖源地设计,叫“同祖群”。“同地群”可以按村、镇、县、市、省设计,特点是“同城”,是“区域宗亲”活动的主要交流平台。“同祖群”可以按“谱祖”或“谱祖祖”设计,特点是“同宗”,辈份分明,是“支派宗亲”活动的主要交流平台。

[1.3]嵌套设计原则。人口大姓,在分级设计中,完全可以同时套用“整体设计原则”。

【2 管群】
建群,很容易;管群,也不难。只要用心,什么事情都能好办。如果管理不好群,一是浪费了大家的时间,就会有很多人退群;二是影响宗亲机构负责人口碑,潜在影响以后宗亲活动的开展。最终吃亏的还是年青人。

[2.1]团队管理原则。综合群的人数,基本上都是满员的,接近500人,靠1位群主管好,不容易。现在可以设3位管理员,要充分利用这一功能。首先要物色管群的人。群主和管理员,不一定由宗亲机构负责人亲自担任。不妨起用这样的人:
[2.1.1]有心思,乐于奉献的人。管群,就是为宗亲服务,也没报酬,若无心思(也可能是没时间),请勿打扰。
[2.1.2]有文化,能够文字表达的人。不要求什么文凭,起码会写群公告、会用标点符号、尽量少用白字和方言,会文明用语。
[2.1.3]有时间,经常到群的人。不用时刻在群,也不用天天聊天,但一定是@他就能出现的人。
[2.1.4]有耐性,逢事较为宽容的人。群里,尤其是综合群,总会出现一些“违规”之事。管群的人,若无耐心,可能一踢了之。这会伤亲的,因为踢出一位,很可能他的直亲就在群里,很多微妙的东西也只可意会了。

群主和管理员,不一定要同时具备上述条件,可以各有所长。团队管理,就是互相配合、取长补短,共同把群管理好。另外,宗亲机构要在“宗亲年报”(记事)中,对这些人要给予记载,一是表扬鼓励,二是引导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团队。

[2.2]正向管理原则。宗亲群,讲的是亲情文化,但有一个大前提:必须是正能量。群里要有“高人”,可以不是群主和管理员,但一定是有“洞察力”的人。网上有很多“没安好心的视频”,如城管打人、交警罚款、媳妇不孝、善良被骗……等等,还有“冒充国家领导人的呼吁”……等等。虽然这些事儿不是胡诌,但不是社会主流,更多的是有人利用大众心理,隔间民心,挑拨人们对社会不满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:如果你天天看社会阴暗面,就没有好心情,做事肯定不顺。这,你就上当了。有的人,专门爱发这类东西,好像有正义感,其实是有眼睛没脑袋。还包括那些“迷信”+“咒语”的文字分享,如“不转就怎么怎么地”……等等。正向管理原则,就是要求群里有洞察力的高人,对这些“没安好心的视频”和文字,给予揭露和正向引导。如果群主和管理员能做到这点,那是最好的。对于总发这类视频的人,可以私下沟通,不行就直接踢了。
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:当下有些鸡汤,打着所谓正能量的旗号,而实质是消极的,是放大人性的丑陋一面,来教唆人们放弃良知。比如“世故哲学”中的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,实质是让人们不要以诚相待;“世俗哲学”中的“无利不起早”,实质是让人们不要相信善良;“世生哲学”中的“健康高于一切”忽视人的精神追求,让人更加庸俗化;“莫管他人瓦上霜”貌似让人们莫管闲事,实质是在教唆人们自私和冷血。

[2.3]文化管理原则。群里聊天的内容很多,家族文化是综合群的主要聊天内容,也是有生命力的内容。综合群的宗亲,来自全国各地,谱祖不同,历史不同,彼此都有相互了解的愿望或好奇。现在的年青人生活压力较大,时间也紧张,对家族文化漠不关心的很少,只是关心的程度不同而已。所以要从年青人角度出发,来设计群的活动方式,以便传承家族文化。这点将在后面详细谈到。

[2.4]比例管理原则。如全国综合群的宗亲,来自全国各地,这里要考虑“各谱比例”。如果 “同谱祖”的宗亲过多,聊天时就会出现“局部为主”的现象。综合群在传承家族文化的同时,也是为了方便各谱宗亲建立联系。做法可以这样:1/设置进群审批;2/指定拉入人;3/适当灵活。比如全国祖地100个,群容500人,平均每祖地5人。但是各祖地人数多少不一,若按“绝对比例”就会让人数少的祖地的宗亲入群过多,导致一些宗亲产生入群过多的负担。这时可以适应调整比例。

[2.5]备注管理原则。个人情况和品德都不一样,有的正气十足,有的带些劣性。尤其是在同地群和同祖群,群主和管理员,既要对好的宗亲给予备注,也要对孬的宗亲给予备注。备注,可以是群主和管理员的个人行为,也可以是宗亲机构负责人的安排。备注的主要目的是,发现品质优秀的宗亲。比如,有洞察力的、有爱心的、有热情的……总之,群主和管理员,要对看问题深刻、办事情周全的这些宗亲给予特别留意,这些人是家族事务未来的希望所在。对有劣性的宗亲,也必须注意,如爱说脏话的、爱借钱的、耍小聪明的、搞性骚扰的、视群无所谓的……等等。对品质较差的宗亲,如借钱不还的,及时踢出群,免得更多人上当受骗。备注的内容很多,如学历、技术、经营……等等。

[2.6]权限管理原则。这里专指对个别宗亲的权限进行特殊管理。直白地说,就是让正能量的宗亲多入群,让负能量的宗亲少入群。首先必须正视一点:宗亲之间,谁想改变谁,是很难的。维系宗亲关系的,貌似血缘,但真正能够走到一起的,一定是三观相合。所以,不要指望那些负能量的人变成正能量的人。特别要注意一种人:眼光短、心胸窄、死臭硬、搞分裂。此类,支派主义严重,无大局观念,动不动就建群另立山头。这些人,往往还有一定的影响力,很容易误导年青人和不明真相的人。对这样的宗亲,要严格限制入群,尽可能地削弱其消极影响。

【3 活群】
就是让群活跃起来,让宗亲对群产生留恋。宗亲群,刚建的时候,还比较热闹,时间一长,就冷静了,就会有很多人退群,因为谁都不想在一个“没有意思”的群里。这与手机卡不卡没关系。好群,一定是爱入不想退的群,一定是宗亲机构有专人进行设计和管理的群。

[3.1]高人指路法。群里,一定要有洞察力的高人,其可以是很少发言的人,但一定是有高见的人。群聊的内容很广泛,时常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或观点,这时就需要有高人一语道破,让大家顿开茅塞。高人,有政治高度、有文化广度和深度,在言语表达上通俗易懂。高人,不一定是全方位的能人,但一定是某一方面的资深人。一个500人的群,最好有5位以上的高人。

[3.2]文化引路法。群里,如果不讲家族文化,也就失去了根本。天天讲家族文化,也不现实,但定期讲是必不可少的。

[3.2.1]依据什么讲家族文化呢?
[3.2.1.1]书籍法。家族文化,离不开“国史、方志”。这些书籍的主要内容,也都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。国史和方志,代表的是主流文化,因其具备唯物辩证史观,而带有社会公认属性。所以,家族文化首先要顺应主流文化。
[3.2.1.2]家谱法。家谱与方志、国史,并称文化三大支柱,他们分别代表家族文化、区域文化、国家文化。所以,家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家谱。家谱记载的内容,也很丰富,基本上能够包括祖先们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光辉事迹。这是给后人增加自信的内容。而更要重的内容是家规家训所营造的家风。
[3.2.1.3]传说法。家族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就是“口传”,有些内容在家谱上是没有记载的。同时,很多人也没有家谱,却有老人留下来的传说。这些,也是家族文化的依据内容,但可能有些是错误的,有些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。总之,家族文化既要依据国史方志,更要以家谱为主,同时也要重视老人留下来的传说。

[3.2.2]在群里怎样传播家族文化呢?
[3.2.2.1]聊天文字法。对家族文化,很多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但也有很多口传文化,是“家族文化权威者”所不知道的。群里要有文化人带头聊,通过询问、引导方式,让大家参与发言。传播文化的同时,也要时刻搜集文化。对新线索,要记录。
[3.2.2.2]分享图片法。谁都不可能天天在群、时时在群,尤其是对家族文化掌握较多的人。所以“聊天文字法”会时常发生时间冲突。“分享图片法”就是事先把聊天的内容写好,做成图片(如微信截屏剪辑成图),然后发到群里。此法最大好处是大家可以“永久收藏”,所以要求内容必须十分准确。
[3.2.2.3]知识竞赛法。这是“定期验收”上面二法效果的。由群主或管理员出题,大家抢答。出题的内容就是以前聊过的或者发过图片的。为鼓励大家参与,不妨设奖,可以临时奖给红包,也可以每月或每个季度上红榜。总之,要调动大家关注家族文化。

关于红包:参与抢答的人,都不是为了得红包,即使获胜者接收了私包,基本又发回群里了,大家一片谢谢。红包没有大的,几元或几十元而已。钱从哪来呢?总由群主和管理员出,肯定不妥。放心,实际上有很多人愿意出钱支持这样的活动。前期,由群主和管理员个人出,成为“固定节目”之后,可以号召大家捐助,统一收款、公布名单。“红榜”上分二部分,一是出资者,二是获胜者。这个“红榜”可以记入“宗亲年报”(记事),对个人是一种肯定,而意在影响广大宗亲。

[3.2.3]传播家族文化活动要注意哪些情况呢?
[3.2.3.1]时间上,灵活+固定。群里,随时都可以聊文化,但不宜每天都很正规地作节目,因为大家时间都紧张,不可能天天在群。作为“固定节目”,每周坚持2次就行,每次不超过2个小时。文字法和图片法可以同时采用,也可以语音,但必须是普通话。
[3.2.3.2]内容上,点+面。点,就是支派文化,即各地各支各谱文化。面,就是总体文化,即共有文化,如姓氏源流、史上名人等。讲到支派文化时,可以由文化人讲,也可以由各地支派宗亲讲。最好由各支派地宗亲讲,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,使其产生主人感并增加其人气。可能,有的地方宗亲不了解本支文化,这时可以由家族文化权威私下指导。
[3.2.3.3]形式上,主题+花边。固然,传承家族文化是综合群的第一要务,但并不意味着“主题”就是“主体时间”。当然,这不是指多数时间做没用的事儿。主题,不能偏离;花边,是快乐、是哈哈一笑。笔者的意思是:在快乐中,传承家族文化。

[3.3]比较宽路法。平铺直叙地聊家族文化,显得呆板,影响大家的快乐接受。文化传承的第一步是:让宗亲先记住内容。“比较”可以加深记忆,同时要有意地引发思考。比如,聊先祖的生卒时间,“单纯记忆”容易忘,“比较记忆”要好些。可以聊两位谱祖相差多少岁,记住一位老祖也就联想到另一位老祖了。还可以用一个大家熟知的“历史事件”或“大名人”,来比较时间。再如,聊各支现行字辈,一是聊字辈的排行,二是领悟字辈的含义(关于字辈的“讲究”,本公众号前有论述,请前翻),三是论定宗亲间的称呼。各姓氏尤其是人口大姓,各地宗亲大多很难论定辈份,因而无法确定称呼。而宗亲之间,若无辈份称呼,显得有失礼仪。简单的办法:以“爱心族人”当平衡轴,以此上下论辈。比如:公认的某某“爱心族人”现年70岁,那么,60—80岁的各地宗亲与“爱心族人”就算同辈,然后类推。要注意的是,这个论辈,用意不在“称呼”,而在宣传“爱心族人”,目的是让各地宗亲学习“爱心族人”。

比较宽路法就是通过与主线内容的比较,让主线内容更加丰满,从而引发联想记忆,既扩大知识面,又增加了记忆符号。举例:古谱和方志记载孝女时,常常用到“事姑至孝”。这个“姑”字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婆婆、丈夫的母亲;意思是极其孝顺地照顾婆婆。然后对“姑”字进行“比较聊天”。可以让各地宗亲说说“姑”的含义,大家马上就会统一到“父亲的姐妹,或者父辈的家女”。引申,“姑婆、姑妈”是什么意思?这时,答案可能就多了。原因是,各地称呼习惯不一,很多是方言。有的地方“姑婆”就是“姑妈”,同“姑”。而在川南和滇北,“姑婆”是指“爷爷的姐妹,或者爷爷辈的家女”。再引申,知道了“姑妈”,知道“姨妈”吗?答案大多是“母亲的姐妹”。插入花边,“大姨妈”是谁?一般会回答“母亲的大姐”。此时告诉大家“‘大姨妈’泛指女人的月经”。也许大家马上一笑,再发个红包,群里一片欢腾。还可以继续引申,既然方言这么有意思,就可以提议“用本地方言怎么称呼‘爷爷’?”答案又多了,如安徽庐江叫“老太”、四川宜宾叫“祖祖”。再进一步引申,“老太太”是什么意思?除了“年长已婚女人”外,方言含义就多了,而且有细微的区别。如安徽庐江年长者称爷爷辈的年长者为“老太太”,而年青人称爷爷辈的长辈为“老太”;东北方言中的“像个老太太似的”意思是“磨磨叽叽的人”。要注意:这些方言文化,群内要设专人整理,形成图片,供大家长期保存。

[3.4]指导铺路法。简单地说,就是要指导大家怎样学习家族文化。传承是一个互动过程,接受方往往处于“被动”地位,如何让大家“主动”地汲取家族文化,这就需要为大家铺路。两大方面铺路,一是群内铺路,二是群下铺路。群内铺路就是指导大家怎样保存群内聊过的文化内容,如对图片“收藏”和“下载到相册”,然后告诉大家设置“标签”;同时要号召大家在地方群里分享。这样,既倍增了传播范围,又提高了全国群的吸引力。群下铺路就是指导大家平时向谁了解家族文化。如了解某支派文化该问谁?了解总体文化问谁?还可以扩大一点,如咨询地理知识问谁?咨询某一方面技术知识问谁?等等。当然,有些内容可以建专类群。需要注意的是,增加“打扰”之事,一定要事先征得“当事人”同意,否则不要轻易公示其联系方式。群下铺路还有另外一层意思,就是提高“当事人”的“知名度”,进而承认并鼓励其继续为家族服务。总之,乐为大家服务的宗亲,要给予充分肯定,这样也会让更多的宗亲受益。

[3.5]规范走路法。群里总有大家不大认可的事儿,但又不好杜绝。比如总有人愿意“任务式地分享鸡汤”,总有人愿意“听风就雨”,总有人愿意“卖东西打广告”,总有人愿意“语音聊天”……等等。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,但总是让人感觉不大合适或者过格了。这时需要规范一下,该阻止的要阻止,该限制的要限制。这里要掌握二点:一是以大家感受为重,二是尽量考虑个人感受。比如有的宗亲愿意卖东西打广告,也不是骗子,大点说无非是想挣点钱。这也不算什么坏事,买卖是双方行为,再说买谁的东西也都得花钱。还有一种广告是揽活的,或者是交流信息的,如搞运输的、搞建筑的、搞养殖的……等等。有人要求“广告配红包”,有人要求“广告不要太频了”,有人要求“不许广告”……。其实,杜绝广告大可不必,规范一下就可以了。如要求广告者,按约定格式广告,在某个特殊小群里广告,然后形成一条“聊天记录”,再由管理员定时定次地转发到群里。这样,节省的屏幕,又便大家浏览广告。虽然宗亲群不是买卖群,但大家互相了解谁做什么生意,也算是正常交流内容。个别的要注意:一向不发言,到群就卖东西的;一向不参加家族活动的;一向不捐助宗亲的;一向不回复@其的;等等,自私重利、唯我独尊之人。该移就移,也不必客气。

【总结】
【1】宗亲机构一定要重视建群。要从内心深处树立“对年青人负责”的观念。要有“通盘考虑”的设计原则。
【2】要用心管群,充分发挥团队管理作用。对热爱族务的年青人,必须给予肯定和记载。
【3】正能量,是群的铁定方向。
【4】文化传承,是群的生命力。
【5】弱化负能量之人的影响力。
【6】让群活跃起来,需要认真设计。
【7】群里要安排“高人”。
【8】文化传承,要讲究方式方法,要充满乐趣。
【9】让所有的群员,总有新的收获。
【10】敬畏先祖,也要宣传“家族福星”。



[groupid=124]论谈[/groupid]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微信扫一扫关注“宗亲论坛”

手机版|极简版|小黑屋|宗亲论谈网 ( 鄂CIP备19020132号 )

GMT+8, 2025-5-9 23:36 , Processed in 0.051993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By ZongQinLunTan X3.4

© 1985-2099 ZONGQINLUNTAN.CN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