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图腾到沈鼎 ——沈氏之源 安徽 沈国磊 ![]() 小学,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,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,研究字音的音韵学,解释字义的训诂学,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,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。哪里是“沈”源,图腾物是唯一有力的科学证据。沈氏图腾形象出自殷墟,左右两边是河水,中间为牛,意谓将牲畜投入河湖祭奉水神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《墨子·经下》:“荆之大,其沈浅也。”《集韵·沁韵》:“沈,置水于器。”《左传·哀三年》曰:无备而官办者。犹拾渖也。杜云:渖,汁也。陆徳明云:北土呼汁为渖。按《礼记》檀弓为榆沈,假沈为渖。又五齐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·酒正》:五齐,三曰沈齐。注:沈者,成而滓沈,如今造清酒。 又九天之一。《扬子·太玄经》:九天,八为沈天。 又水名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:辅威将军臧宫,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。注:沈水出广汉县。 又实沈,星次也。属晋分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:参为晋星,实沈,参神也。 又绿沈,画工设色之名。《邺中记》:石虎造象牙桃枝扇,或绿沈色。《王羲之笔记》:有人以绿沈漆管见遗。《野客丛书》:物色之深者皆为绿沈。 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竝直禁切,音鸩。亦没也。一曰投物水中也。或作湛。《周礼·春官》:以貍沈祭山林川泽。注:沈如字,刘注直䕃(荫)反。 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竝式荏切,音审。古国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:沈姒蓐黄,实守其祀。注:四国台骀之后。 又姓。《广韵》:出吴兴。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,食采于沈,子孙以国为氏。 又沈丘,县名。《广舆记》:属开封府,古沈子国,隋沈州,唐沈丘。 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竝昌枕切,音瞫。与渖同。汁也。《礼·檀弓》:为楡沈故设拨。注:以水浇榆白皮之汁,有急以播地,于引輴车滑也。 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南切。《正韵》:徒含切,竝音覃。沈沈,宫室深邃貌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颗颐,涉之为王沈沈者。注:应劭曰:沈,长含反。通作潭。亦作㽎。 《礼记·礼器》记载“有以小为贵者”,祭祀要选用“特(即刚长出牛角的小牛犊)牲。”并且在祭祀之前要好好清理、装扮其一番,《周礼·地官司徒·封人》载有“凡祭祀饰其牛牲”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 鲁 郊何以非礼?天子祭天,诸侯祭土。” 何休 注:“郊者,所以祭天也。天子所祭,莫重于郊。”三牲,牛、羊、豕。《禮郊特牲註》郊者祭天之名,用一牛,故曰特牲。只用牛,三头小牛。 【经】荆之大,其沈浅也,说在具。【说】沈,荆之贝也。则沈浅非荆浅也,若易五之一。——涵芬楼《正统道藏·太清部·墨子》 墨子(约公元前476年-约公元前390年),名翟,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,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,墨家学派的创始人,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科学家、军事家。墨子本人亲见了楚国鼎与沈国鼎,器具的大小差别,特牲,虽小而贵。 ![]() 楚大鼎又叫铸客大鼎,1933年寿县楚幽王墓出土。通高113厘米,口径93厘米,重约400公斤,圆口平唇、圆底、修耳、蹄足、耳饰斜方格云纹,腹饰蟠虺纹,犀首纹膝,今藏安徽省博物馆。制器尚文。 ![]() 临泉博物馆藏 青铜器见证沈源,鼎,国之所在。将“图腾”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,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《社会通诠》一书时,首次把“totem”一词译成“图腾”,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。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,图腾是群体的标志,旨在区分群体。并认为中国古代也有与澳大利亚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图腾现象。运用图腾解释神话、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,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。那么,什么叫图腾?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,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。 |
手机版|极简版|小黑屋|宗亲论谈网 ( 鄂CIP备19020132号 )
GMT+8, 2025-5-9 21:04 , Processed in 0.056832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By ZongQinLunTan X3.4
© 1985-2099 ZONGQINLUNTAN.CN